:::
:::
珍藏圖書─明實錄
珍藏圖書─明實錄
珍藏圖書─明實錄
珍藏圖書─明實錄
珍藏圖書─明實錄
珍藏圖書─明實錄
珍藏圖書─明實錄
珍藏圖書─明實錄
珍藏圖書─明實錄
珍藏圖書─明實錄
1  /  5

珍藏圖書─明實錄

本區展出史語所蒐藏的珍貴圖書與期刊。其中有很多是罕見的秘籍或海內外孤本,如宋版圖書;另包括大量的俗文學「曲本」,圖書出版前作者的手稿,以及書本上的名家批記等;除此之外,亦展出研究明史的重要參考資料──明實錄。

明實錄
民國十九年,史語所整理內閣大庫檔案,發現其中有明內閣進呈《熹宗實錄》的散葉,鑑於明代檔案多已散佚,而實錄係根據檔冊修撰而成,《明實錄》是瞭解明史的重要參考資料。傅斯年所長決定,一方面整理內閣大庫檔案,同時籌劃《明實錄》的校勘工作。除由內閣大庫檔中輯出多部明內閣、清明史館進呈的《明實錄》及《寶訓》,並陸續收藏多部大部頭的《明實錄》,如抱經樓、廣方言館所藏《明實錄》,以及其他個別皇帝的《實錄》。
此次明實錄相關資料的展示,包含四個主題:一、明內閣及清明史館修訂《明實錄》的進呈稿本;二、校勘《明實錄》時所用的晒藍本以及當時留下的校勘稿本,書中可見前人批校累累;三、比較本所藏各版本間的異同;四、與明實錄相關且罕見的史料,如《萬曆起居注》、《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實錄》、《崇禎長編》等三書。

宋元刊本
中國雕版印刷事業興於唐代,及至宋代,由於政治、經濟、學術的高度發展,再加上手工業技術的長足進步,因此官私刻書蔚為風氣,所刻書種及質量超越前代。又宋代刻書除了講求精校、注重版權之外,版面美工、用紙用墨、以及裝潢形式等亦十分考究,且聘請能書之人依倣歷代名家書法,寫字上版,因此,現存宋版書不但字體多樣,如有顏體、柳體、歐體、蘇體、瘦金體等等,而且競相比美。元刊本部分承襲宋刊風格,字體則以趙體(趙孟頫書法)較流行。
宋、元版善本流傳至今,幾近千年,留存數量不多,本所收藏雖僅八十一部,大部分屬傅増湘(藏園)、鄧邦述(群碧樓)等名家舊藏,其中不少是海內外罕見的版本,彌足珍貴。

手書題跋
圖書的形態,除了刊印出版之外,還有出版前的稿本,以及出版後學者在書上寫的批註或題跋。有些出版的圖籍本身並無特別之處,但因有名家品題而身價百倍。從題跋內容不但可藉以考訂版本和圖書流傳的過程,甚至還有學術問題的討論。對讀者而言,題跋不只有助於「書」的瞭解,對認識題跋者其「人」,也往往是重要的線索。
此外,學者著作往往經由刊刻流通,作者手蹟則不易見,這對學者的整體研究,無疑是一種缺憾。題跋手跡有助於學者手稿或題識的鑒定、比對,價值不言可喻;其書法的良窳,反而顯得不重要。當然,如遇書法猷美的題跋,則於學術之外,更增賞心悅目的藝術價值。

俗文學
五四運動期間,北京大學的一批學者開始致力於民間歌謠的蒐集,開啟文字研究的一種新風氣。到民國十七年,劉復(半農)主持的本所「民間文藝組」,在民歌外,也開始收集雜曲、戲曲和說唱鼓書彈詞的唱本。這些資料就構成本所俗文學資料的骨幹,共有一萬四千多種。在劉半農之後,李家瑞、曾永義等學者陸續投入這批資料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這些唱本(戲本)除了提供演員表演時的憑藉,也租售給一般民眾作為閱讀和學習說唱之用。最早的唱本可追溯到乾隆時期(1736-1795)一家專賣唱本的書店「百本張」。西元一九二○、三○年代,中國各大城市街頭隨處可見的「唱本」和西元一九五○、六○年代臺灣流行的說唱故事書,也都包括在這批資料中。這些資料,有的印刷精美,以上層社會為主要的讀者群;有的則印刷拙劣,價格低廉,為一般民眾提供了重要的娛樂來源。在娛樂之外,這些資料的內容也發揮教化、宣傳和啟蒙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