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原料、編寫到再利用──邊塞漢簡的生命史
從原料、編寫到再利用──邊塞漢簡的生命史
從原料、編寫到再利用──邊塞漢簡的生命史
從原料、編寫到再利用──邊塞漢簡的生命史
1  /  2

從原料、編寫到再利用──邊塞漢簡的生命史

邊塞漢簡的主要原料是胡楊木、紅柳和松木等,還有少數的竹。這些原料會依形制與用途製成札、兩行、牘、楬、檢和觚等類型。單枚的簡容字有限,編聯成簡冊則可以書寫更完整的內容。所以,漢代的簡牘大都是以簡冊的形式使用和存放。但長期積累的簡牘,會有存儲空間和管理等問題,必須定期銷毀。漢代邊塞為充分利用資源,會將銷毀的簡牘一再改製利用,或移作它用。

居延出土的漢簡,由於編繩鬆脫、朽爛,或簡牘被銷毀、改製、再利用,出土時大都已經是零散的單簡了。完整的簡冊能讓我們對漢代政治、軍事、法律、教育、經濟,乃至日常生活等活動有更深的了解。因此,居延漢簡出土後,尤其是圖版的公布,立即引起中外學者的研究,包括了簡冊的復原。因為簡冊的復原是探討漢代文書制度的基礎課題。

本展覽從簡牘的原料、編寫到再利用,來看漢代邊塞簡牘的生命史。並根據學者最新的研究,挑選代表性的簡冊,展示居延漢簡簡冊的復原成果。展覽的主題包括簡牘的材料與類型,簡牘的體積和重量,簡冊的書寫與編聯,簡冊保存與維護,居延漢簡簡冊復原,簡牘的銷毀與再利用,以及如何利用數位人文工具來協助簡冊復原。

邢義田先生拍攝
一、簡牘的材料與類型
居延出土的漢簡以木簡為主,少數為竹簡。木簡的木料主要是胡楊、紅柳,以及松木。這些原料會依形制與用途製成札、兩行、牘、楬、檢和觚等類型。
一、簡牘的材料與類型
一、簡牘的材料與類型
一、簡牘的材料與類型
一、簡牘的材料與類型
1  /  2
二、簡牘的體積與重量
簡牘是漢代主要的書寫材料,當時雖然已有紙張,但早期的紙張主要是用來包裹,而非書寫用。簡牘的體積和重量關係到古代文書的形式、存放和管理等問題。本所學者邢義田利用本所典藏的居延漢簡進行簡牘的體積和重量測量,據其研究:用木簡書寫的《史記》,其體積約284,310立方公分,重量約48.1公斤。
二、簡牘的體積與重量
二、簡牘的體積與重量
二、簡牘的體積與重量
二、簡牘的體積與重量
1  /  2
三、簡冊的書寫與編聯
漢代書寫的用品主要有毛筆、墨、硯台、簡牘、書繩和書刀等,這些用品都有考古出土的實物,在漢代的圖像資料,如畫像石等也都可以看到。在漢代的圖像資料所看到的書寫方式是:一手拿筆,一手拿簡牘而寫,現實生活裡為求方便快速與舒適,應該大都是伏几案而書。漢代邊塞簡冊大都是用麻繩編聯,可先寫後編,或先編後寫。若是先寫後編,有時會使用標尺簡,或在簡的側面畫墨線,及在簡面墨線和刻畫痕等方式,作為編繩位置和分欄書寫時的參照。
三、簡冊的書寫與編聯
三、簡冊的書寫與編聯
三、簡冊的書寫與編聯
三、簡冊的書寫與編聯
1  /  2
四、簡冊的保存與維護
據文獻記載,有些簡牘文書是裝在織品製成的「書囊」裡,也會用「書篋」盛書。而依出土簡牘實物,為了儲存或傳送,也會裝在竹笥。如湖北荊州市胡家草場M12墓出土裝著了竹簡的竹笥,西漢馬王堆出土的竹笥外面有繫繩和封檢,還綁上書寫內容物的楬。簡冊一般會收卷起來保存,繫上楬,題寫名稱,或加上封檢。平常會存放於几閣,也可能分類懸掛於壁,漢代的畫像就有掛於壁上的簡冊。
四、簡冊的保存與維護
四、簡冊的保存與維護
1  /  1
五、簡冊復原的依據與範例──元康五年詔書
簡冊的復原主要是依據筆跡、格式和內容作判斷。並且必須考量到簡牘的出土地、形制、尺寸、材質,還有對於制度的理解等資訊。簡冊大都是同一人書寫,所以筆跡是判斷的關鍵,若內容有相關,格式相似,其關聯性就越大。「元康五年詔書」的復原是由余遜、勞榦開其端,日本學者大庭脩(Ōba Osamu)集大成。大庭脩注意到兩枚有相同書寫格式的簡,開始聚焦其出土地的簡牘,透過對公文書的理解以及形制、筆跡的比對,重現過去僅見於史籍、石刻上的詔書原貌。
五、簡冊復原的依據與範例──元康五年詔書
五、簡冊復原的依據與範例──元康五年詔書
五、簡冊復原的依據與範例──元康五年詔書
五、簡冊復原的依據與範例──元康五年詔書
1  /  2
六、居延漢簡簡冊復原
本所前輩學者勞榦出版《居延漢簡考釋.釋文之部》、《居延漢簡‧圖版之部》後,影響日本、英國學者,森鹿三、魯惟一、永田英正、大庭脩等人的研究,也開啟簡冊的復原。1970年代居延新簡出土,新舊簡的關聯成為研究關注的焦點,謝桂華即針對新舊簡進行綴合與簡冊的復原。歷經學者數十年的努力,奠定簡冊復原的基礎,確立簡冊分類集成,以及復原的依據,取得豐富的復原成果。在此挑選出十二組復原的簡冊,向這些前輩學者致敬。
六、居延漢簡簡冊復原
六、居延漢簡簡冊復原
六、居延漢簡簡冊復原
六、居延漢簡簡冊復原
六、居延漢簡簡冊復原
六、居延漢簡簡冊復原
1  /  3
七、數位人文工具協助簡冊復原應用實例
數十年來學者主要以內容、遺址、形制、筆跡等因素確立簡牘間的關聯性(圖1),現在開始透過數位人文工具輔助,探究加速綴合殘簡、復原簡冊的方法。以「途經郵件登記簿之片斷」一組為例,首先運用本院數位文化中心開發的「數位人文研究平台」文本比對工具篩選出同一遺址(A35大灣)中內容相關的簡牘(圖2),補足人工搜尋的遺漏。再以「簡牘字典」並列、放大圖像,協助全簡、局部特徵與筆跡比對(圖3)。經由上述步驟,發現495.2、505.6這兩枚內容相似的簡牘筆畫相連,可相綴合。
七、數位人文工具協助簡冊復原應用實例
七、數位人文工具協助簡冊復原應用實例
七、數位人文工具協助簡冊復原應用實例
七、數位人文工具協助簡冊復原應用實例
七、數位人文工具協助簡冊復原應用實例
七、數位人文工具協助簡冊復原應用實例
1  /  3
八、簡牘的銷毀與再利用
漢代有文書定期銷毀制度。簡牘文書若不銷毀,長期累積下來,龐大的體積和重量,勢必造成儲存空間不足等問題。漢代邊塞為能充分利用資源,會將簡牘一再改削利用,或移作它用。如改作練習寫字的習字簡,上廁所使用的廁簡(敦煌馬圈灣曾出土),或改製成狩獵工具,也有改削成某些用途不明的器物等。還有許多出土的簡牘有燒過的痕跡,應是作為柴薪燃料。此外,更有大量出土於「井」或垃圾堆中的簡牘,是被丟棄的文書檔案。
八、簡牘的銷毀與再利用
八、簡牘的銷毀與再利用
八、簡牘的銷毀與再利用
八、簡牘的銷毀與再利用
1  /  2